行业动态

industry trends

2025-10-29

俄罗斯,缺油了!波及范围还在扩大

 

乌克兰近期加大了对俄罗斯能源设施的攻击力度,直接导致俄境内炼油能力大幅下降,并引发连锁反应,国内出现燃料短缺、油价飙升等问题。

为缓解燃料短缺,俄罗斯总统普京采取了两项关键措施:一是延长汽油出口禁令,二是提出对进口的汽油、柴油等燃料实施零关税政策。

俄罗斯自身已需进口燃油,那些长期依赖其燃料的国家处境则更为艰难。据报道,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的汽油价格已攀升至历史新高,这还进一步推高了食品等基本商品的价格,加剧了当地的通货膨胀。

俄罗斯炼油产能下滑的影响,正像平静湖面上的涟漪一样,不断向外扩散,其外溢效应的范围还在持续扩大。

 

               

01、38%的炼油产能趴窝?


自2022年爆发的俄乌冲突持续至今,战争造成的损失不断扩大,双方已将能源设施明确列为重点打击目标。

最早在2022年10月,作为对乌克兰袭击克里米亚大桥的回应,俄罗斯率先对乌境内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波尔塔瓦和切尔卡瑟地区的火力发电站与水力发电站发动空袭。

据乌克兰方面描述,袭击导致约30%的发电厂被摧毁。

此后,双方对能源设施的打击范围持续扩大。2023年起,尤其是进入2024年后,乌克兰动用大量远程无人机,开始试探性打击俄罗斯纵深区域的能源目标。


图片1.png 


袭击目标包括炼油厂、油库及输油管道等,旨在削弱俄罗斯的财政命脉与军事补给能力。

目前,俄罗斯境内已有多座重要炼油厂遭乌克兰无人机袭击,包括基里希炼油厂、乌法炼油厂、萨马拉炼油厂、梁赞炼油厂、伏尔加格勒炼油厂,以及下诺夫哥罗德州的克斯托沃炼油厂。

其中,克斯托沃炼油厂是俄罗斯第四大炼油设施,年炼油能力达1700万吨,占俄罗斯炼油总产能的6%以上;乌法炼油厂年处理能力约930万吨,距离乌克兰边境远达1350公里。

部分工厂因多次遭袭引发火灾,现场浓烟滚滚。

能源设施本应是保障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在战时却成为双方打击对方的关键目标。

对俄罗斯而言,能源设施遇袭的同时,还面临着另一重困境。

国内炼油设备普遍存在严重老化问题,约60%的炼厂处于超期服役状态。恰逢乌克兰发动打击的节点,不少炼厂进入检修关键期。

据《生意人报》披露,目前俄罗斯约38%的炼油产能已处于停产状态,仅2025年9月就有四家大型炼油厂被迫关闭。

然而,炼油厂关停还只是这场能源危机的开端。

            

02、“油慌”席卷俄国大地


俄罗斯原本是全球能源大国,第二大油气出口国,还拥有庞大的炼油产业,全国有30多家大型炼厂及众多中小型炼厂,总产能预计在3.3亿至3.4亿吨。

正常情况下,这些产能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能向欧洲、中亚及其他地区出口燃油。


图片2.png 


但今年局势出现了显著变化。8月起,乌克兰开始用无人机对俄罗斯境内炼油厂发动系统性、大规模袭击,直接导致炼厂产能下滑,俄罗斯境内燃油出现实质性缺口,偏远地区率先显现短缺迹象。

更关键的是,此时恰逢俄罗斯出行高峰叠加秋收季节来临,以往正是柴油等燃油的消费旺季,进一步加剧了供需矛盾。

尽管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公开表示,“市场不存在系统性短缺问题,政府正通过调控物流确保燃料供应可控”,但市场仍从各类信号中捕捉到了燃油短缺的迹象。

为缓解危机,俄罗斯政府近期出台多项措施,包括禁止汽油出口,取消欧亚经济联盟内的燃料进口关税,为进口商提供补贴,同时临时允许使用单甲基苯胺提高低标号汽油辛烷值、增加从白俄罗斯的进口量。

燃油短缺的信号导致恐慌情绪蔓延,民众开始抢购囤积燃油,加油站外排起长队,甚至有人为争抢20升燃油发生冲突,有的地区一周内燃油价格上涨5.3%。

这种恐慌抢购的压力还传导到了燃油销售端。

受政府管控零售价的影响,批发价飙升导致加油站陷入“批零倒挂”困境,卖得越多亏损越多,全国约2%的加油站因亏损停业,进一步恶化了供应情况。

这场危机还迅速外溢,严重冲击了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高度依赖俄罗斯燃料进口的国家。

这些国家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塔吉克斯坦不得不推动能源消费多元化,杜尚别的出租车和公共交通已开始切换为液化天然气或电力驱动。

正如经济学家努尔古尔・阿吉莫娃所言:“短期内几乎没有真正的替代方案,所有替代选择都需要大量基础设施投资,且成本会远高于目前的俄罗斯供应。”

过去二十年,俄罗斯汽油价格虽常受争议,但“油荒”从未成为全国性话题。如今,这个油气生产与出口大国,正经历一场能源震荡

             

03、“油慌”的背后困境


俄罗斯已提出进口方案,但这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近年来,全球汽油、柴油市场本就处于紧平衡状态,主要产油国的成品油会优先满足本土及合作方需求。

尽管亚太地区是潜在进口来源,但受海运距离远、内陆转运耗时长等因素影响,这些进口措施的即时缓解效果被大幅削弱。

在此情况下,俄罗斯若能快速修复受损炼厂,或许能缓解“油荒”情绪的蔓延,可现实远比想象中艰难。


图片3.png 


因为乌克兰无人机在袭击时,会精准锁定炼油厂的核心装置,比如催化重整设备和储油罐,这让炼厂修复难度倍增。

这些装置不仅技术复杂度高,造价也极为昂贵,一旦受损,整个工厂的运行便会直接中断。

更严重的是,频繁的袭击彻底打乱了炼油厂原本的维护检修计划,进一步加剧了产能缺口。

从技术根基来看,俄罗斯的炼油厂大多是在欧美公司参与下建造的,石油加工及石化企业所需的复杂设备,长期依赖从海外进口,关键工艺技术更是高度受制于西方。

尽管俄罗斯近年来一直在加快进口替代进程,但截至2024年,炼油设备的国产率仅达到45%。

如今在西方严厉的制裁下,俄罗斯既无法获取原厂的备件,也得不到技术支持。

面对受损的设备,工程师们常常束手无策,有时甚至不得不拆解一台设备的零件,去修复另一台急需运转的机器。

俄罗斯能源研究所专家的数据更直观地展现了困境:“我国炼油厂的设备完好率,已从战前的97%跌至83%;关键部件遭袭后,单是从采购到安装的周期,就至少需要数月。”

即便退而求其次,使用性能不匹配的国产替代品,也会让检修工作事倍功半,且修复后的设备往往难以达到原有产能。

俄罗斯要恢复炼油产能,目前来看恐怕难以在短期内实现。

表面上看,这场危机是由无人机袭击引发的连锁反应,但事实上,早在无人机炮火抵达之前,俄罗斯能源产业链的隐患就已敲响警钟。

长期以来,俄罗斯能源产业存在“重出口、轻炼化”的结构性失衡。

国家过度依赖原油出口赚取外汇,却对成品油生产领域的投资与技术升级关注不足。

这种失衡直接导致其内部未能形成完整的能源产业链,更谈不上产业链的韧性。一旦某个环节受冲击,整个系统便容易陷入被动。

这场危机本质上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一场由外部军事打击点燃、被自身结构性弱点放大、又因国际制裁与战时经济叠加而陷入恶性循环的系统性危机。

它也再次印证了一个关键认知:能源安全并不取决于地下有多少资源储量,而在于整个能源系统的稳定性、产业链的完整性,以及核心技术的自主性。

“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这个道理在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清晰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