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trends

2022-07-11

征服高硫气田开发:“中原普光”打造中国版“毒”角兽

 

2018年,中国石化发布了十大优秀技术品牌,其中以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为核心的“中原普光”品牌上榜,名列前茅。

 

依托普光气田开发管理运营模式,“中原普光”品牌应运而生。如今已是中国石化布局国际市场的一块金字招牌,一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海相高含硫气田开发核心技术的国家之一。

 

随着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能源合作的巨大潜力的显现,普光气田紧抓历史机遇,围绕“中国高含硫气田开发管理第一品牌”的定位全力融入国际合作市场。

 

征服高硫气田开发的中国版“毒”角兽企业逐步成型,经济效益日益显现。

 

“毒”角兽逐步成型

 

高含硫气田开发,历来被看作“勇敢者的游戏”。

 

如果空气中硫化氢含量达800ppm至1000ppm时,足以让人瞬时致命。想要征服藏地下几千米、硫化氢浓度高达15万ppm的“毒龙”,无异于闯“龙潭虎穴”。这得从普光气田的先天基础条件谈起。

 

普光气田位于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是中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海相整装高含硫气田,是国家“川气东送”工程的主要气源地,战略意义重大。

 

另一方面,普光高含硫气田开发难在超深,气田平均钻深5974米,属于世界先例;难在高含硫,海相储层硫化氢含量高达15%,二氧化碳含量高达8%,集剧毒与强腐蚀性于一体。由此带来的“硬、斜、喷、漏、塌、卡、毒”等地质问题、施工风险等因素都没有可借鉴的经验。甚至到川气东送开工前夕,还有专家认为,中国不具备开发大型酸性气田的条件。

 

开发这样的高含硫气田可谓异想天开。如果没有过硬的技术做支撑,实现突破难度可想而知。

 

为解决这些难题,普光气田提出了开放创新的理念,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集团公司“十条龙”攻关平台,组织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组成“产、学、研”三结合的攻关团队,使创新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三年时间,从开工到投产,国内第一大高含硫气田和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天然气净化厂拔地而起。凭借着特大型超深高含硫气田安全高效开发技术及工业化应用这一技术,普光气田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中石化成立以来首次获此殊荣。基于此,我国也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高含硫气田核心开发技术的国家之一。

 

“绿色动能”效益逐步显现

 

位于普光气田所在地达州市经济开发区内,循环经济代表企业达州玖源化工有限公司正迎来一场变革。

 

公司将生产过程中产生多余的氨输送给瓮福集团,多余的二氧化碳送到达钢集团。而瓮福集团的副产品--蒸汽又通过管道输送至玖源化工,作为能源使用,生产的硫酸送至达兴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用于生产硫铵。这样一个封闭循环,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废气、废水的排放,而且解决了企业购销问题,节约了成本,使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利用。而该循环链条中的玖源化工之所以落户达州,主要原因则是这里是川气东送的起源地--该企业年用气量超4亿立方米。

 

据了解,普光气田每年给达州经济开发区提供天然气10多亿立方米和30多万吨硫黄。对于天然气紧缺的中国市场而言,这是该市经济发展的一大动能。得益于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达州市从2009年至2018年已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的三级跳--2012年跻身“千亿俱乐部”,2017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的同时,GDP突破1500亿元。

 

除此之外,以普光气田为主供气源的川气东送工程横贯东西,绿色清洁能源被送到我国长江沿线的8省市逾80个城市,惠及数千家企业、近2亿人口,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川气”所到之处都掀起一场能源“革命”。

 

景德镇,曾经城市里柴煤窑盛行,烟囱林立,浓烟滚滚。“川气”的到来,不仅结束了江西省不通管输天然气的历史,还把中国“瓷都”带入了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绿色发展阶段。

 

浙江嘉善县姚庄镇,借助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聚集了许多民营企业。这里曾经烟囱林立、煤尘滚滚。去年4月,“川气”到来,政府组织开展“煤改气”项目。仅仅过了半年多,这里已经没有了烟囱的踪影,空气质量大幅度改善。

 

截至2018年5月底,普光气田已通过川气东送工程累计向长江经济带输送天然气近480亿立方米,相当于替代标准煤585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2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40万吨,为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尤其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做出重要贡献。

 

“毒”链条逐步完善

 

普光气田不仅成功开发攻克了一系列世界级难题,而且通过整合自身在技术引领、模式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势,一条关于开发高硫气田的“毒”产业链条正在完善。

 

<p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outline: 0px; text-align: justify; color: rgb(34, 34, 34); text-transform: none; text-indent: 2em; letter-spacing: 0.54px; clear: both; font-family: system-ui, -apple-system, BlinkMacSystemFont, &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