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industry trends

2022-04-27

中国油气对外依存度

2021年中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和45%。我国的原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地区。2020年,我国共从49个国家进口原油,其中近一半(47.1%)来自中东。

 ▲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近一半来自中东.png

▲2020年中国原油进口近一半来自中东


从国家来看,2020年我国原油进口中高达58%的石油进口集中于5个国家:沙特、俄罗斯、伊拉克、安哥拉和巴西。


 

 微信图片_20220427135848.gif

▲2017——2021年中国十大原油进口来源

 


▲近20年中国原油进口.png

▲近20年中国原油进口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原油消费及进口量也快速增长。2001年起,中国的原油进口量连涨20年。更是在2017年以全年原油进口量4.2亿吨,一举超过美国的3.95亿吨,首次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2020-2020年中国天然气进口.jpg


我国天然气进口同样快速增长。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天然气进口总额同比增长19.9%,其中管道气同比增长22%以上,液化天然气同比增长18%以上。

我国天然气的进口来源中,2020年我国液化天然气进口国24个,澳大利亚为最主要的进口国,占比达46%,其次为卡塔尔、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美国。以上6个国家占所有进口量的85%。进口管道气主要来源为土库曼斯坦,占比高达60%,其次为哈萨克斯坦、缅甸、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以及中国双碳工作的推动,未来中国天然气进口将持续增长。根据咨询公司伍德麦肯兹(Wood Mackenzie)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预计将达到65%左右。

微信图片_20220427140050.png


高达依赖能源进口,必然影响能源安全。根据全球能源研究所第6版《国际能源安全风险指数》,中国在该排名中第8位。而美国的能源安全风险指数最低,成为能源安全情况最好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与第四版的《国际能源安全风险指数》相比,中国的排名前进了8位。不过,2021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仍超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高达46%

 

广开源

我国近一半石油进口来自中东地区。而中东地区的原油出口又主要依赖于霍尔木兹海峡。该海峡作为全球最为重要的水上航道之一,将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与全球需求市场连接起来,承担着全球海上石油交易总量的三分之一。

然而,中东不仅是是“世界油桶”,也是“火药桶”。一旦中东地区发生地缘冲突,该地区的石油天然气出口则受到冲击。因此,对于中国来说,不仅进口来源需要多元化,进口通道同样需要多元化。

在进口来源多元化方面,2018年中国从45个国家进口原油。到2020年,我国的原油进口来源国达49个,增加的新面孔分别是圭亚那、韩国、土库曼斯坦和巴布亚新几内亚。

中国也正在加强与非洲的能源合作。非洲占中国石油和天然气进口总量的25%以上,是仅次于中东的中国第二大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地。

 微信图片_20220427140115.jpg

▲中国石油与苏丹能矿部合资建设的苏丹境内第一个现代化炼油厂


在油气进口路线上,中国并不押注于霍尔木兹海峡,寻求开辟新的路线。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更带来更有效的通往国内外石油贸易路线。

2013年,从缅甸皎漂港出发入境中国云南的中缅天然气管道全线贯通投产;2017年,从皎漂港东南方的小岛马德岛入境云南的中缅原油管道全线投产,让中国石油进口有了马六甲海峡之外的选择。

 

 ▲中缅油气管道.jpg

▲中缅油气管道


一带一路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起点在中国新疆喀什,终点在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的巴基斯坦瓜达尔港(Gwadar),是一条包括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等在内的贸易走廊。目前中方拥有瓜达尔港口及自由区运营权,年限为40年。这也使我国油气进口路线多样化。


中巴经济走廊.jpg


此外,中俄油气合作方面,2011年,中俄原油管道正式投入运行,开启了中俄之间通过管道输送原油的历史;20181月,中俄原油管道二线工程正式投产,俄罗斯每年可通过管道向中方输油3000万吨。中俄原油管道是中国四大能源战略通道之一,也是中国陆上原油进口量最大的通道,对实现我们进口来源多元化和能源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除了中俄原油管道外,还有中哈原油管道等其他陆路管道,将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地区国家的资源输往中国。

 

深挖潜

欧盟当下所面临的能源窘迫情况,一大主要因素在于欧盟本土能源产量的持续下滑,直接造成了其能源对外依存度的大幅提高。BP、壳牌、道达尔国际石油巨头尽管都是欧洲企业,但其主要油气投资都在非洲、中东等欧洲之外的区域。在缺少上游投资的情况下,欧洲的本土产量下滑就不可避免。引以为鉴,要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就必须把“能源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2019年国家能源局实施了油气行业增储上产的“七年行动计划”。基于此“三桶油”也相继制定发布了各自的“七年行动计划”,加大勘探开发力度,推进增储上产。

随着“七年行动计划”的逐步推进,我国原油产量得以提升。2019年我国原油产量达到1.91亿吨,同比增长1.2%,原油产量连年下跌趋势得以扭转。2020年达到1.95亿吨,到2021年我国原油产量达1.99亿吨。根据今年3月底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2022年我国“原油产量2亿吨左右,天然气产量2140亿立方米左右”的产量目标。


针对深挖潜,国家能源局选择渤海湾、四川、新疆、鄂尔多斯作为“四大油气上产基地”,且近几年这四大基地勘探增储成果不凡。


例如,在渤海湾,中国海油发现了千亿方大型天然气田——渤中19-6大型凝析气田以及发现亿吨级大油田垦利6-1;在四川,中国石油在长宁-威远和太阳区块累计探明10610.30亿立方米,形成了四川盆地万亿方页岩气大气区;在新疆,玛湖10亿吨级特大油田成为当前国内最现实的增储上产接替区,同时中石油和中石化近两年均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实现亿吨级油气田新发现;在鄂尔多斯盆地,中石油10亿吨级大油田——庆城大油田,预计将建成年产300万吨的生产能力......此外,随着全球陆地和浅海经过长期的勘探开发,重大油气发现的数量已越来越少,规模越来越小。近年来全球重大油气发现近三分之一来自深水,深水已经成为未来油气资源重要的接替区。我国南海海域蕴藏着广阔的待探明油气资源,根据我国1994年完成的全国第二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南海石油地质储量约在230 -300亿吨之间。根据国土资源部《全国油气资源动态评价》显示,我国南海油气资源量高达350亿吨。

专家表示我国南海海域广袤的油气资源中一半位于500-2000米深水、超深水海域。多数沉积盆地位于深水区。我国南海海域未来勘探开发潜力大,是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战略接续区。国家能源局在202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提出将加快海洋及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等关键技术创新。

目前,南海深水勘探开发相关技术和装备仍属于世界级难题。近年来我国在深水方面也取得一些重大突破。

例如,2021114日,中国海油对外宣布,由我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能源站,在山东烟台交付启航。它的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对提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支撑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2022411日,中国海油宣布,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在南海东部珠江口盆地海域成功滑移下水并精准就位,创造了亚洲深水导管架海上安装新纪录。它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导管架成套关键技术和安装能力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对推动海上油气增储上产、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当然,深水油气开发涉及诸多复杂先进的技术,在一些核心技术上我国面临着“卡脖子”情况。例如水下生产系统的相关技术装备基本掌握在Aker SolutionsFMCGECameron几家等西方石油公司手中。俄乌冲突之下,三大油服巨头和几大石油巨头先后切割与俄罗斯的关系,这一举动再次说明,只有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才能避免受制于人,才能更好地把能源饭碗端在自己手里!